荷乐网下载手机App | 客服热线:0031(0)104133904
这是四年前的旧闻,王朔发表于2007年的东西,发出来,算多一种声音吧

王朔:我看艾未未抄袭事件 拿"愤青"来套现的艺术寡头


最近在网上炒得沸沸扬扬的艾青之子艾未未抄袭西安艺术家岳路平作品一事,实际上我很久以前就知道了。艾未未用3000万元请1001个人去德国,作品的名字叫《童话》。艺术圈里的人都知道这件作品分别抄袭了岳路平的《艺术航班》、《1001夜》两件作品。

  这件事情在艺术圈中已经传了很久,只是没有人相信有人会捅这个娄子。因为大家都认为艾未未霸道十足,势力范围强大。不会有人敢挑战他,得罪他。虽然也有人认为他实际上是“纸老虎”,毕竟没有人敢开这个头。

  用3000万元放大岳路平的作品

  但是,由于经费有限,岳路平的计划仅仅运送了3位幸运观众。虽然人少,但是岳路平的独特的创意已经公开发布,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今年,艾未未用3000万元人民币来放大岳路平的这件作品,实际上是一种艺术寡头的流氓侵权行为。

  艾未未不但用资本放大了岳路平的艺术航班的创意,而且更加无耻的是,在选择的人数上也抄袭了岳路平另外一件作品《1001夜》。岳路平在 2004年就跟著名摇滚乐手张楚一起合作,在911之后的第1001天,在西安做了一个《1001夜》的展览;2005年,岳路平在伦敦再一次以《1001夜》为主题实施他的另一件作品:收集1001位普通人的故事。在公开发表的新闻上,对岳路平的作品介绍不断提到“童话”的概念。艾未未的抄袭作品竟然也使用了“童话”作为他的作品标题。

  这些事实一直让艺术圈的人百思不得其解,公开发表,而且有英国文化大臣、著名摇滚乐手见证的作品,既然被赤裸裸地抄袭。

  被抄袭作品是多年坚持的结果,艾未未抄袭作品是“拍脑袋想出来的”

  从2004到2006年,一共三年的时间里,岳路平始终围绕童话主题“1001夜”进行创作,而且他跟张楚还在深夜深入穆斯林的葬礼仪式,长期跟西安的穆斯林社区保持良好关系,长期对西安和甘肃的穆斯林地区进行考察,2005年,更进一步参加英国文化协会的“中英艺术连接计划”,在伦敦考察童话主题的对象:伦敦的穆斯林,进而创作了新的作品《1001夜》。

  而艾未未在回答记者询问他的抄袭作品《童话》思路的时候,竟然答不出来,用“他在走路的时候,突然之间想到了”来进行搪塞。

  而艾未未说他是突然想出来的,实在没有说服力。

  寡头压制弱者

  实际上,这件无耻的抄袭实践,一方面是艾未未败坏了他父亲的一世英名,更重要的是暴露了中国现代艺术的寡头现象。

  象艾未未这样的艺术寡头,垄断了中国现代艺术参加国际展览的几乎所有机会,垄断了收藏家资源和艺术赞助的来源,以此来圈养他扶持的一大帮艺术低能儿。使得他的圈子以外的艺术家永远无法得到机会。

  类似他这样的寡头在中国不出十个。这样的现象对中国的现代艺术甚至现代文化建设实际上产生了摧毁性的作用。

  实际上,岳路平的作品已经不止一次被抄袭了,2004年,他的作品《蒙古包》被参加圣保罗双年展的渠岩抄袭,成为《南方周末》年度艺术十大新闻之一。可见这样的现象已经不是偶然发生,应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拿“愤青”来套现

  艾未未在年轻的时候是个愤青,去了美国跟垮掉派的一帮人混,捞取了愤青资本。等到2000年以后,中国现代艺术不在被禁止,他就从美国杀了回来。成天在媒体上标榜他的“无赖”作风,我亲眼看到他在电视上恐吓一位本想挑战他美术史知识贫乏的青年。吓得那位青年之后不敢再说话。

  在中国今天犬儒当道的时代,艾未未的这种“无赖”作风不断被媒体追捧。使得他不断地在公众树立他的“无赖”、“垮掉”的形象,以此换取知名度,为自己的公司揽活。

  之所以我会写这篇文章,不是想纠缠到抄袭的炒作里面,实际上我既不认识艾未未,也不认识岳路平。只是希望通过这样的事情,让我们可以反省我们今天的文化和艺术的现状。我们如何使自己的国家真正自强不息,不是永远靠“中国制造”的低智商的产品出口,为什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敢嘲笑中国人没有创造力,欧洲人敢嘲笑我们中国人只会抄袭、拷贝。就是因为艾未未这样的艺术寡头的存在。

精彩评论6

jinxx  四海霸王  2011-4-13 21:3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荷兰

艾未未对王朔的看法

这个是发表于同年(2007)的,有人做的艾未未的访谈

被访者 艾未未 采访人:吴虹飞,严晓霖


很难用通常的好坏方式来评价这样的人。通常说的好坏无非是在世间正常的评价系统。我觉得王朔最大的特点是在大是大非面前,是立场和态度最明确的一个人,中国所有和文沾边的人没有能和他相比的,根本就没第二个这种人。

我没看过他的小说,只看过《美人赠我蒙汗药》和其他一些杂文,像写白岩松的。我觉得王朔是这个社会唯一像虚伪宣战的,尽管他的方式让许多人不能接受,但这个社会虚伪之深,大部分人无法看清他的真正意味。

谁虚伪?向谁宣战?
这个社会是全面虚伪的,从文化体制到社会风气,流行的美学方式,甚至语言方式等等。

他没有媚俗之处吗,他毕竟还是一个俗人?
他是一个俗人,这点是肯定的,只有俗人才会愤世嫉俗。他是希望被拯救的,他能看到人最有缺陷最阴暗的一面,而大多数人是看不到或不敢看的。这个过程也是他对自我对个人经验的颠覆和重新定义,他不愿意按照流行的逻辑来看待周围的一切,他的很多评价后来也变成了流行的因素。我觉得他是有很大破坏力的一个人。

破坏力?我觉得你也有。
我还是不能和他比,他是在街道上一路打过来的,而我毕竟逃离过很长一段时间。他这么一路骂过来一路杀过来,对一切人和事不留情面,我觉得着这是他最牛逼的地方。

但他不会骂你,不会骂阿城,不会骂刘索拉。
未必,我觉得随时都有可能。我觉得他只要和我,和阿城、索拉在一起就有可能,他只是觉得不需要,但我觉得随时有可能。

你们那么熟,有没有发现他有心理上的问题?
我们不能算很熟,虽然我们经常在一起,但只是坐在饭桌边聊天,并没有上山打猎或者长途涉。每个人都有心理上的问题,没有一个人没有。但他的心理问题是我所见过的最健康的心理问题。大多数人无法用语言,或者某种方式来表述自己的心理问题,而他能够主动的谈出这些问题。

但他只是无限的接近自己。
这是一个人的智慧的最大可能,最后只能是无限的接近自己。王朔是一个有极大智慧的人,他利用这种极大智慧无限地接近自己,这个就是他最大的善良。

这种否定与自我否定的表达可以通过私人途径,可以面向朋友,但是他为什么愿意甚至是主动通过大众媒体公之于众?
这个也不尽然,据我所知他很长时间对任何媒体都没有任何兴趣,他一直在拒绝任何形式的访。我觉得不管他做什么都是清醒的,他是一个不可能被收买的人,媒体的利益、公众的评价对他来说什么都不是,除非他想利用这些达到他的某种目的。许多文人评价他都根本说不到点子上,他们根本不是在同一个价值体系里面。
对道德体系的最大颠覆就是对自己的颠覆,这这种颠覆来自于对个人心理的认证,他是直指这一点的。他会捎上很多人,尤其是周围他最讨厌的人,这个是很明显的。

颠覆自我可以向自己的内心挖掘,为什么一定要说别人呢?
他也没有一定要说别人,只是可能媒体话赶话,正好碰到了谁谁谁也不避讳。就像吵架似的,到最后你很难理出所以然来,但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中你能看到人的怎样的品质和精神。王朔所代表的这种精神恰恰是中国文人所不具备的,至少在最近这几十年里是稀缺的。王朔特别清楚这一点,这是他身上最特别的地方。

是什么?血性?正义感?
是个性,既有观点也有态度,也即坚持某种原则的能力。这两点很少有人能够同时具备,大多数是不具备真正的个性的,都是一堆臭狗屎,中国所有的文人加在一起可能是一堆大粪。即使不是这样的人,但往往没有一种自我表达和自我完善的能力。而这两者王朔是都具备的。

那大多数人是认识不到自己阴暗虚伪的一面,还是明知故犯?
不是。我觉得一个人如果对所处的时代环境和语言系统不够敏感,伦理道德体系是 有问题的。而在这一点上,王朔是非常清醒的,他骂人也好说事也好,都非常清楚地体 现了他的价值体系,这样的文人很少。

也就是说他比一般的大多数人都更清醒和敏感?
我觉得他个人的灵魂和这个时代的挣扎是明确的,就是个性吧,个性决定行为方式。
王朔最近很多谈及众生平等的问题。
对,他最近确实很多谈及涉及宗教的问题,包括关于自由的讨论,我们也一起时也常常提到。这种困惑是很幼稚但始终伴随着你的,只有最好的作家才会停留在最基本的困惑上。

但平等只是一个乌托邦?
不是,你很难料想一个人可能指向多远,大多数人看到的只是他的外在的假象,而忽略了他到底要说什么,何况他到底要说什么尚且无从说起,只能借助既有的价值框架来安顿。

那他能不能找到一种大家能够接受和理解的方式来表达他自己,还是故意地制造种种迷惑性?
王朔的价值之一就在于他的世俗性,正因为如此他才成为媒体追逐的焦点,但他绝不会被媒体所腐蚀。他对媒体的认识非常清楚,也不会幼稚到花心思来玩这种游戏。他是一个立场清晰旗帜鲜明地的人。

那么,他在面对媒体的时候是想到哪里说到哪里,而没有特意去斟酌措辞?
对,他不避讳。一个人为什么要怕会说错一件事呢,一个人为什么要怕得罪别的人呢,通过语言何至于得罪任何一个人呢。

你怎么他为一个女演员出面打官司的事情?王朔在接受采访时曾说,与当时在看《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有关系,回到过去那种猖狂的状态里,觉得对什么都不再害怕了。
我觉得这说明不了任何问题,也不能以此来评价一个人。应该没有这么简单,他的经历非常复杂,大起大落都有过,最近在凤凰卫视的节目上他谈了很多他精神和灵魂上的挣扎,没有人能这样开诚布公地直面自己。大多数媒体和他根本接不上茬,而只能顺着他说的往下走。我觉得他面对的最大问题是,他处身的不是一个真正知识化的世界,他再怎么打闹都是在幼儿园里,都是些经不起打的人,这是他挺惨的地方。

换一个角度来看,是不是他也没有尝试和努力寻找与他有同等智慧甚至更聪明的人?
这个我觉得是中国的大环境问题,中国文化环境无法成就一个悲剧英雄式的人物。


觉得与他对话非常困难,难以找到认同价值。
那是他觉得与你对不上话,对你没有足够的兴趣。一个人要认识另一个人几乎是不可能的,灵魂之间几乎是没有办法真正交流的,中国的文化还不太习惯善意的公平的来看待某个人,总是企图把人引入媚俗的话语范畴当中。我觉得他的一点不幸就是没有找到或遇到恰当地向外界传达自己的媒介或者诉说途径,而种种不恰当对他自己会构成伤害。

媒体和大众对他的误读,会不会一定程度上也因为他没有恰当地展示或者解释自己?
他已经把自己真实的一面展示得很清楚了,但他没有必要为自己作出解释,因为他并不需要获得某种同情或者理解。

比如说我们做这个报道,试图尽可能恰当地挖掘和描述一个真实的王朔,但却面临重重阻力,很难看清到底他的哪一面才是触及本质的
这个几乎不可能,因为你是一个公众媒体,能做到这一点的公众媒体在中国几乎是不存在的。比如说,毒品问题,你能报道吗?他在凤凰卫视的节目中坦诚,什么毒品都用过,每一种毒品的经验都说了,不试图掩饰。这也不能说是勇敢,他只是不懦弱而以,而大多数人会选择懦弱。从这一点上说,他这样的男人是很少的。

那他是不是在拿自己的标准来评判别人,因而认为大多数人不够坦荡,对自己不够狠,逃避实?
大多数人没有必要这样。诚实只需要和个人经验相等称,一个儿童会把手伸向燃烧的火里,他是诚实的因为就他的经验而言他不知道火会烫着他。而像王朔这么一个有经验的人,能这么诚实这是非常难得的。傻人有傻福,就是应该过他的幸福生活,这并不是说看低谁。一个人的经验和他的诚实应该相当,但在中国人不是这样,非常的圆滑世故,在某些问题上经验超群,但在真理、公正和自由此类问题上表现如此之差,让人觉得太低下的一种动物。王朔是处在这样一种环境之中。

他说现在这样有攻击性的原因是小的时候老师对他不好。
他只能这样说,他还说他母亲打他。你不需要去相信他说的每一个细节和每一环因果,而只需要通过他展现的面貌和气质来判断他的内在品质和精神指向。寓言可能荒诞,但其中的故事根本不重要,只是一种承托。我们是处在一个极端虚伪的世界,一个掩盖了大部分事实的世界,一个没有任何人敢于去承认历史的世界,王朔可能是唯一敢于去挑破的人,他只能说自己的事情。

他批评这种掩盖,但他自己有没有充分去了解背后的事实呢?据他所说许多书他也没有读过。
知识是多种形式的,不在书里,也不在课堂。你的人生观、价值观、善恶观,这本来就是最大的财富,会引导你在任何境况里作出良好的判断。

一些敏感的话题他也可以选择回避,但他从不回避。
那是大多数人的选择,他为什么要追随大多数人做他自己的选择,他不是大多数人,这不正是你们写他的原因吗?活在眼前这样一个世界,对他而言是他无法解脱的悲哀。

你见过他不自信和软弱的时候吗?
他随时都是不自信和软弱的,自信和坚强不代表是通常的那种定义。他说他为什么用药,他说他在最无望的时候没有人搭理过他。

他一个一个骂过去,对人对己都是一种伤害。
一起伤害又有什么关系,你没见过革命先烈抱着炸药包冲进敌群的阵势么,不同的是他能炸很多次。

你觉得他是一个毒品依赖者吗?
这个需要严格的医学鉴定。但所有敏感的,好奇和试图触及灵魂和精神的另一个层面的人都不同程度的有过毒品依赖。这个“毒品”是广义的概念,既可能是外界的物品,也可能是自己身体大量排放的毒素。
被访者 艾未未 采访人:吴虹飞,严晓霖

[ 本帖最后由 jinxx 于 2011-4-13 22:41 编辑 ]
jinxx  四海霸王  2011-4-13 21:33: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荷兰

艾未未的《童话》涉嫌抄袭——王朔直斥艺术寡头现象

艾未未的《童话》涉嫌抄袭
2007-11-14
    王朔直斥艺术寡头现象 岳路平还未决定诉诸法律

    艺术家艾未未的艺术作品《童话》近段时间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本报日前也对这个活动进行了报道。与此同时,网上出现了一篇题为《艾青之子艾未未“童话”抄袭还是撞车!!?》的文章,作者署名李亦周。文章里,作者直指《童话》涉嫌抄袭西安青年艺术家岳路平的系列作品“远人计划”、“一千零一夜”、“从美术馆直飞西安”。在这篇长文里,李亦周从艾未未和岳路平双方作品的构思、准备、发布时间、活动方式、过程、成本等多个方面,作了详细的比较,得出了艾未未抄袭岳路平的结论,其中不乏对艾未未人身攻击的成分。

    为此,记者采访了岳路平。

    不赞成炒作

    岳路平生于1975年,现任教于西安美术学院史论系,他已经是第二次被卷进“抄袭事件”中了。第一次是2004年的“蒙古包”事件,艺术家渠原被指抄袭了岳路平的作品,曾被《南方周末》评为年度十大文化新闻。这一次,岳路平表示:“李亦周的文章我看到了,写得还算真实,但是里面有人身攻击的部分我就不赞成。”据岳路平称,“艾未未抄袭”最初也是他艺术圈里的朋友发现并且提出来的:“我不赞成用炒作的方式来做,是不是抄袭都不应该炒作,因为这样会掩盖我们真正要说的事情。任何的炒作和谩骂我都坚决拒绝。”

    是否诉诸法律还要考虑

    但同时,岳路平也认为,他的作品和艾未未的《童话》存在太多的相同点:“最明显的,一个是‘1001’这个数字,一个是‘飞机运人’这个方式,这是在我的计划里出现的,是在《童话》计划诞生半年前的事情。艾未未说,《童话》是他在走路的过程中突然想到的,但我觉得没有根基。我的活动在去年上海双年展期间在上海举行,连英国文化大臣都前来参加,很多媒体都报道了。如果说艾未未之前对我这个作品完全不知情,只是一个巧合的话,也是说不通的。”

    目前,岳路平还在考虑要不要起诉艾未未。“我觉得,如果是抄袭的话,那就让法律解决问题,不必炒作和争论。我在法律界有几个朋友,他们认为如果诉诸法律的话,胜算比较大,因为能够举出相对确凿的证据。但我还在犹豫。我尊敬艾未未,而且以后肯定还有碰面的机会,不希望把事情弄僵。”岳路平也表示,如果诉诸法律,他最关心的倒不是谁输谁赢:“我觉得应该让人们注意到艺术圈生态的问题。什么是挪用、什么是抄袭,现在都很暧昧。如果我决定打官司,最主要的目的也是希望大家对当代艺术的知识版权这个问题关注得更多。”

    折射出艺术圈的“寡头现象”

    相比于法律,岳路平更希望在学术上讨论这个问题。上一次“蒙古包事件”,最终结果也是岳路平写了一篇《影响的焦虑》,从学术的层面分析“艺术圈互相影响”这一现象,事情不了了之,并未对簿公堂。日前,王朔就这件事写了篇文章,提出了“艺术寡头”的看法,并谈到现在艺术圈里“圈子化”、“垄断化”的现象很严重,他很赞同。岳路平说:“做当代艺术的人都知道,谁要是认识费大为、艾未未,谁和尤伦斯关系好,谁就容易混得好。换句话说,现在的中国当代艺术圈就那么几个寡头垄断资源。比如艾未未这3000万人民币,如果给普通的艺术家,可以让多少艺术家实现梦想?但是在他那里,只能做一个轰动一些的作品。这才是我最有感慨的地方。”

    与此同时,记者一直尝试联系远在德国的艾未未,通过短信表达了采访的目的,并多次拨打艾未未手机,但都没有人接听。(记者黄长怡)
jinxx  四海霸王  2011-4-13 21:38: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荷兰

再真些,再善些,再爱些。。。

这是岳路平最近发的博客文章
(2011-04-13 1748)


我的那篇“声明”被迫开始长征,因为她正面临围剿。不知道她是否可以找到她的延安。

我不得不调低我的期望值,我必须承认“声不明”、“声跑路”的现状。短期内实现“声明”看来是太过于理想主义了,连“声晦暗”都不一定能够存活下来。但是“声零碎”倒是倔强地储存在千千万万微博好友的140个字的账户里。我现在只有一个梦想:就是“声现”,“声停留”。。。声音不再需要出走。。。

昨天上午, @闾丘露薇 转了那条有我声明链接的微博之后十分钟,她就开始被迫离开我了。刚才围脖好友 @jpuzhang 在微博里告诉我:幾乎香港的各大報紙,今天都在報導閣下,明報、蘋果、經濟、信報等等。。。

我回答说,我更在乎的是大陆的媒体,哪怕是我自己的微博也可以。只要她可以回来,每年七夕节鹊桥相会只见一次也行。如果她不回来,我只能去办理港澳通行证了。

新浪微博一口气删掉我十条微博,同时把 @闾丘露薇 转的哪一条人气很盛的微博也删除时,一开始我的确愤怒了。我立即对仍然可以在我自己微博上看到,但是所有别人都已经看不到的那十条微博进行了截图,进行编号,一口气再发了出去。管理员毫不犹豫地再一次一口气删除。

我没有气馁,继续对这第二轮被删除的十条微博进行截图,一共五条,命名为“微博尸体”,分别编号,再发上去。。。还是被毫不犹豫地删除。

接着,我第三次截图,命名为“无题”,再发,,,这时,新浪一对一微博管理员终于给我打来电话,要跟我沟通。

其实,我是一个很安全的人。首先我很瘦,在机场过安检的时候,我常常被免检;我说话也基本上是娓娓道来的,也就40,50分贝。我的要求很少,就是想说:我不想出演我不认同的角色。但是我开始意识到,今天,在我的祖国,我几乎无法说出这句话。

我是很会妥协的人。每一轮截图,都意味着“微博”的信息量在衰减,转发难度递增。我自己也主动在模糊这些微博的信息量,你看,最后都成“无题”了。那十条微博经过我的一再截图,字迹都模糊的快看不清了。

虽然有点愤怒,但是美女微博管理员让我理解他们工作的时候,我还是配合了。我说,新浪微博也不容易,承担着风险,在建设一个有尺度的言论空间。我答应保持沟通,避免对这个来之不易的平台造成伤害。

实际上,想要我们的环境“全真”,也未免太幼稚。其实,我只有一个梦想,希望“再真些”,哪怕多一个字也是进步;“少镇些”,哪怕少镇一个字,也就意味着多一点透明。

但是,她还是走了,一年一次跨越银河,太久、太长,只争朝夕!所以,连我都忍不住爬墙去看她。我国960万平方公里,我多么希望跟她能有个家。



我注意到有人不怀好意地将 @司马南 跟我对立起来,说他釜底抽薪,我不落井下石。说 @司馬南 在某網站的視頻訪談中,除渲染艾有婚外情、私生子外,還攻擊“名義上是藝術家,實際上政治投機家”,極盡落井下石之能事。相反,與爱有過齟齬的藝術家岳路平,不齒某社盜名欺世之舉,在微博撰文怒斥某社濫用其名字,更在接受外國報章訪問時力挺艾,盡顯知識分子風骨。

在此我要声明,我不同意“不齿”和“怒斥”这两个形容我的动词,我的感受是,刚从爆炒辣子鸡中出了锅,又落入高温桑拿。饶了我,我的身体消受不了。

有些人惟恐天下不乱。而我是主张审慎改良,厌恶“乱-治”二分法的。这让我立刻会联想到也有人将我跟艾对立起来。但是,我想说,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已经OUT了,斗争哲学早已经终结。我仅仅在要求收回对我的名字的主权,不愿意让我的名字成为任何一方的殖民地。

没错,我跟艾有太多的不同,但是相同的地方,一辈子也用不完。

我的确非常不同意司马南对艾的评价,尤其考虑到艾现在无法发出声音,这就好像你朝已经被关在笼子里的被制服者扔东西,很不仗义。但是,司马南的视频访谈我看了,我还是可以找到我们之间太多的相同:就是我们都在思考如何改善我们的环境。

既然目标一致,我们的确就没有了敌人。

如果有机会跟司马南辩论,我希望我们可以讨论出一些点子来,做一些有益于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的事情。

如果我有机会跟艾辩论的时候,我会跟他讨论艺术家之间创造力“挪用”、“借用”和“抄袭”的边界在哪里,目的也是避免我们不再撞车,让创意的交通可以更加通畅。

如果我有机会跟新华社辩论,我会鼓励新华社更加自信,我会告诉新华社,我们国家的硬实力强大了,代表软实力的新华社的工作却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我还会告诉新华社,你完全可以更加大度地对待一个已经无法说话的犯罪嫌疑人,而不是去动用庞大的喉舌力量去指责他。甚至,你只需要把他当成任何一个普通人看待就行了,在没有定罪之前,他仍然是无罪的。

你让他沉默,你自己也无需做声。在事实出来之前,双方都有保持沉默的义务。这样的话,你一定会获得更多的尊重。新华社不但是信息的载体,也是大国气质的载体。有时候,气质比信息更重要。

如果我有机会跟拘押者说话,我会告诉他,如果我们的程序更加规范,质疑就会更少;如果我们在程序上工具太多,灵活性太大,随意性太强,那么我们实际上是在给自己找更多的麻烦,给对手留更多的空子。

当然,我们的现代化大厦正在建设中,硬件仍然在热火朝天地施工,,,要求现代化的内部装修和软件安装马上可以正常运转,的确也不现实。但是,拘押者一定需要明白一点:外部约束少,对自制力的要求就更高。

外部的制约可以靠制度、机器。而在这些东西仍然稀缺时,我们就不得不依赖自制力,而自制力的载体往往就是执行者本人的内心。内心有很多优点,但是缺点也同样很多:无常的,心血来潮的,不稳定的,情绪化的。。。

如果我们暂时不得不依赖执行者的自制力的话,唯一的办法就是“再善些”。

没有自制力的人下手会没轻没重,如果分寸不当,历史对我们当下造成的错误的报复也会变本加厉。如果执行者可以提醒自己“更善些”,总是没有坏处的。

中国已经不需要给别人亮胸大肌了,GDP都已经跟政绩脱钩了。我们接下来要秀的是我们的气质。我们要谨言慎行。千万不要让对方觉得我们说话很随意,下判断很草率,行动莽撞得跟一个青春期少年一样。我们要更加彬彬有礼。

既然我们制度仍然不足,那么内心的尺度就要更善一些。
既然内部有恨,外部有怨,我们反而应该更多地生产一些爱,而不是继续累积恨。
既然我们的信息的天空仍然是一个大雾天气,我们就要创造条件去驱散信息的迷雾,再真些,而不是继续增加,尤其不要制造迷雾。

再真些、再善些、再爱些。。。

[ 本帖最后由 jinxx 于 2011-4-13 23:11 编辑 ]
jinxx  四海霸王  2011-4-13 22: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荷兰
原帖由 sunner 于 2011-4-13 23:01 发表
下一步估计是该在艾未未的生活作风上下文章了。艾未未究竟是什麽样的人,是好人,是坏人,是一腔热血捍卫人权的斗士,还是打着愤青旗号积累资本的伪善缺德艺术家,我们都没有接触过,无从得知。无论怎样都应该由法律来处理,不是法 ...

已经下文章了
艾未未养二奶有私生子早就不是新闻了
最近又被炒起来了
jinxx  四海霸王  2011-4-13 22: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荷兰
原帖由 sunner 于 2011-4-13 22:48 发表
王朔的那篇是不是他说的,有各种版本,信息来源多了,也难辩真伪。不过在现在媒体强势抹黑的情况下,也难听到其他声音。提供另一篇文章,看客自辩吧=======================================

07年的事,突然有人拿出来炒。
记者 ...

你发的这个blog链接是空的
王朔在占座上已经好久没有吭声了
只有新浪博客上还有更新
不过确实没找到1楼的原始文章,也许真是假的也说不定

[ 本帖最后由 jinxx 于 2011-4-13 23:22 编辑 ]
Kanker  海贼王  2011-4-13 22:42: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荷兰
艾末末已經在國內被指為“經濟犯罪”。 他在網絡上已經屬於非常敏感的題目。

現在各界謀體也說他因為就“ 奶粉受害人 ” 出頭,而被有關當局抓捕。

不論誰是誰非,現在 GGD 面對的是國內市場,這些敏感話題繼續討論下去的話, GGD 有被國內河蟞的風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于此网站上的Cookie

我们使用 Cookie 来个性化和改善您在我们网站上的使用体验,了解您如何使用本网站和为您提供量身定制的广告或咨询。 如果您继续使用我们的网站,即代表您同意我们使用 Cookie政策。 请访问我们Cookie条款隐私条款,了解最新内容。

接受